「AI 很重要,但知易行難」—— 工總祕書長呂正華談製造業的挑戰與下一步

「AI 很重要,但知易行難」—— 工總祕書長呂正華談製造業的挑戰與下一步

生成式 AI 帶來的新時代浪潮,正在改變產業競爭規則。從矽谷到東亞,企業都在加速探索 AI 應用,試圖在效率、成本與創新上取得突破。對台灣製造業而言,這不只是新技術的導入,而是一場關乎生存的挑戰。

近年來,國際貿易戰、匯率波動、能源與原物料成本高漲,加上少子化與人力不足,讓台灣製造業的傳統優勢逐漸被侵蝕。過去仰賴低成本、代工規模的模式,正在失去競爭力。

「AI 很重要,大家都知道。但知易行難。」工總祕書長在 Aiworks 專訪中直言。這句話,道出了當前產業的矛盾:共識已經形成,但落地行動卻步履蹣跚。

觀望中的製造業:AI 是共識,但行動卻遲疑

短期壓力凌駕長期轉型,產業正處於「引爆點前夕」

祕書長指出,台灣企業主心裡明白 AI 是未來趨勢,但在資源有限、利潤受壓的情況下,AI 導入往往被推遲。
「現在遇到關稅、油電價漲,這些是迫在眉睫的問題,AI 的回報沒辦法馬上看見,自然容易被排到後面。」

尤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製造業,導入速度更受限。這也是為什麼大型集團在 AI 應用上跑得比較快,而中小企業仍多半停留在觀望。

祕書長形容這是一個「引爆點前夕」:企業心中已經認定 AI 是趨勢,但真正的行動力,仍需要典範帶頭。

從審查到設計:AI 正悄悄改變日常工作

行政、設計、翻譯等小場景,率先展現 AI 價值

在行政與知識工作上,AI 迅速展現價值。祕書長舉例:「像審查意見,生成式 AI 可以幫忙整理六、七成;NotebookLM 也能把十頁資料摘要、翻譯成德語或西班牙語,這些都很實用。」

在設計領域,則出現了鮮明的案例。新北一家緞帶業者的二代接班人回到公司,發現以往需要設計師蒐集國際流行趨勢,如今 AI 能先完成七成工作,讓設計週期大幅縮短。「剩下的時間,就能專注在更高價值的創意。」祕書長補充。這家公司甚至利用 AI 自動生成多語言文案,解決了人力不足的痛點。

至於工廠端,AI 的應用更仰賴數據累積。祕書長用了接地氣的比喻:「蒸一百顆包子,九十九顆能賣就是良率九十九。晶片製程也是一樣,三個月的投入若有一半報廢,競爭力自然被拖垮。」

AI 正悄悄改變日常工作
(圖片來源:GettyImage —— Traimak Ivan;AI —— Google Gemini pro 2.5 協助生成部分元素)

隱形冠軍:旭榮集團的 AI 升級之路

20 年數位化養成的 AI 長,與低調工廠的良率革命

在眾多案例中,祕書長特別提到紡織業的 旭榮集團
這家公司早在 2003 年就啟動數位化,資訊部門從 1 人發展到 20 多人,用 20 年累積數據基礎,管理遍布全球的一萬多名員工與跨國工廠。如今,他們更設立了「AI 長」,把 AI 納入公司治理,應用於 ERP、MES 系統。

「一家傳統紡織業能有 AI 長,很多高科技公司反而還沒有。」祕書長語帶驕傲。旭榮從一塊「踩腳布」起家,走過半世紀,如今成為 adidas、lululemon 的供應商,這段轉型歷程顯示 AI 並非高科技產業的專利。

另一個例子來自瑞芳工業區。一家汽車零件廠嘗試把自動化產線結合 AI 數據分析,改善塑膠射出成型零件的表面處理,讓產品看起來如同金屬般光滑,同時提升良率並降低成本。

這些案例雖然低調,但真實解決了企業痛點。祕書長強調:「現身說法,比政策宣示更具說服力。」

製造業 AI 升級三元素:支持、數據、案例缺一不可

從決心到方法,再到信任的形成

祕書長將推動 AI 的關鍵歸納為三點:

  1. 領導者支持
    「關鍵點是老闆要支持。這是第一關鍵點,真的。」沒有老闆的決心,AI 專案很容易淪為短期嘗試。
  2. 數據積累
    「一輩子放在庫房裡的文件,轉成 PDF 不叫資料。能被運用的資料,才是關鍵。」
  3. 案例擴散
    「現在所有人都在說,我要看到其他的案例。要讓懂這個領域的人自己講,人家才會信服。」
製造業 AI 升級三元素:領導、數據、案例缺一不可

世代交替的力量:二代接班人推動文化轉型

從「做十分講八分」到「勇於分享」,新一代正在改變遊戲規則

除了企業內部挑戰,祕書長也點出台灣在文化上的限制。
「台灣人做十分講八分,外國人做十分講十二分。」他直言,許多企業確實在嘗試 AI,卻不善於分享與包裝,導致成功經驗無法擴散。

然而,二代接班人正帶來改變。他們更熟悉數位工具,也勇於公開分享。例如在青年會,許多二代聚在一起,交換如何說服父母接受新模式。這樣的代際交替,正悄悄推動產業的文化轉變。

Aiworks 洞察:從自動化到智動化,AI 是長期戰

AI 已不是「要不要」,而是「何時開始」

祕書長最後提醒,AI 的導入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一場長期戰。「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你要給它三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,才能慢慢看到效果。」

對台灣製造業而言,大型集團已率先行動,中小企業則需要更多資源與範例,避免在全球競爭中落後。

在 Aiworks 的觀察中,AI 導入不是單純的技術升級,而是組織文化與制度的改造。唯有從基礎流程出發,找到 Quick Win,再逐步擴散,企業才能真正升級,從「自動化」走向「智動化」,讓挑戰轉化為下一波成長的機會。


📩 想為你的組織打造 AI 協作能力?

Aiworks 提供企業內訓、客製化培訓與實作工作坊,協助各產業團隊規劃生成式 AI 的導入與應用策略。

▼ 聯絡我們|規劃你的 AI 實戰課程,讓轉型真正落地 ▼

(若表單未正常顯示,請點擊此連結進入表單填寫頁面)


探索更多⋯⋯

企業培訓真實回饋 ▶︎ 新聞媒體工作者如何與生成式 AI 協作?從內訓實例看應用場景與思維挑戰

企業智能轉型案例 ▶︎ AI 人才轉型怎麼做?企業打造持續進化團隊的 4 大實戰策略(含台灣大哥大案例)

.AI 自動化趨勢洞察 ▶︎ 2025 GEO 實戰守則:讓 ChatGPT、Gemini 主動引用你的內容

AI 自動化學習資源 ▶︎ Make 自動化工具教學:介面操作、功能亮點與 Zapier、n8n 比較一次看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