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Agentic AI 為 2025 年最具戰略性的技術趨勢之一,且 Gartner 大膽預測,至 2028 年,將會有 15% 的日常決策任務交由 AI Agent 處理。」 -Gartner, 2025 Top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
AI 技術發展迅猛,生成式 AI(Generative AI)及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能力已不僅限於回答問題,而是開始具備推理、決策和自主行動的能力,因此,企業正在積極探索 AI 應用的更多可能性,並尋求更良好的投資報酬率,這促使了 AI Agent 的時代正式來臨,並預計成為 2025 年企業 AI 應用的重要趨勢。
(本文於 8 月 29 日更新)
AI Agent 是什麼?
AI Agent(或稱 Agentic AI,中文多譯為 AI 代理、AI 代理人、代理型 AI 等),是一種能夠自主(autonomous)感知、決策和執行任務,且不需要人為介入的 AI 應用概念。
理想的 AI Agent 四大關鍵能力:
1. 推理(Reason):能主動分析環境、擬定計劃,並在執行過程中動態調整,提高結果的準確性與實用性。
2. 行動(Act):自主判斷並調用不同工具,執行多步驟的具體任務。
3. 記憶與檢索(Access Memory):能記憶過往互動,檢索跨系統數據,提高決策準確度。
4. 學習與反思(Learn and Reflection):能透過不斷的反饋與調整,持續優化自身表現。
AI Agent vs. 傳統 AI 模型
相較於生成式 AI(Generative AI),AI Agent 具備更強的自主性、記憶性和學習能力。過往我們形容生成式 AI 是「大腦」,而 RPA(機器人流程自動化)是「手腳」,兩者協作即可執行固定流程完成任務。AI Agent 則進一步整合這些能力,使其更像一個「完整的人」,可以根據人類提供的行為準則和目標,自主決策、執行任務,並根據結果持續進行優化。

-Google, Agents (White Paper)
如何打造 AI Agent?五大關鍵組成要素
要建構出一個成熟的 AI Agent,企業須考量以下五大關鍵要素:
1. 資料來源與整合(Data Sources and Integration)
需能從各種來源獲取資料。這些資料來源可能包括 SQL 資料庫、電子郵件、文件等。Agentic 解決方案需要透過不同的整合技術,連接到這些資料來源,以獲取運作所需的資訊。例如,一個物流 Agent 可能會結合來自 API 的貨運資料和儲存在文字檔案中的客戶回饋,以優化遞送路線。
2. 意圖辨識與決策制定(Intent Recognition and Decision Making)
需要能夠理解使用者的意圖,並根據目標和約束條件,判斷最佳的行動方案。這需要運用自然語言理解(NLU)等技術來處理非結構化的查詢,並使用決策模型來評估和優先排序任務。例如,一個客戶服務 Agent 能夠理解「我的訂單狀態是什麼?」這樣的問題,並決定檢索相關資料。
3. 記憶體與上下文管理(Memory and Context Management)
為了提供更個人化和連貫的互動,需要記住過去的互動和資訊。這讓 AI Agent 能夠在對話過程中維持上下文,提高應答準確度。。
4. 回饋迴圈與自我改進(Feedback Loops and Self-Improvement)
AI Agent 需要能夠從經驗中學習,並不斷改進自身的效能。例如根據任務結果調整決策,或利用使用者的回饋來改進對模糊意圖的理解。這種迭代學習的過程確保了 AI Agent 能適應多變的業務需求,提高執行效率。
5. 動態任務協調(Dynamic Task Orchestration)
必須能夠處理複雜的多任務流程,例如 AI Agent 能 與其他自動化工具(如 RPA、API)協作,有時包括需與多個 Agent 協調,確保任務能夠以正確的資源、順序和最有效的方法完成。

-UiPath, Getting started with agentic AI: Harnessing automation with intelligent agents
目前市場上的 AI Agent 產品
許多科技公司已陸續推出具有「代理能力」(Agentic)的服務,以下列出值得關注的代表性產品(依品牌彙整):
- OpenAI
- ChatGPT Agent
OpenAI 於 2025 年 7 月 17 日推出 ChatGPT Agent,將 ChatGPT 的對話與推理、Operator 的網頁操作,以及 Deep Research 的研究能力合而為一,可在虛擬電腦中自主規劃、在「推理 / 行動」間切換,並於執行關鍵操作前徵求使用者授權。亦可直接存取 API、透過 ChatGPT Connectors 連結常用服務,將研究、瀏覽、資料擷取到報告產出的一連串工作自動化。
- ChatGPT Agent
- Microsoft
- Microsoft 365 Copilot
將 Copilot 直接整合於 Word、Excel、PowerPoint、Outlook、Teams 等應用程式,支援內容起草、會議與郵件摘要、資料分析與跨文件檢索;同時在 Copilot Chat 中提供可直接使用的 Agent,協助部門把重複性工作與流程自動化,並維持企業等級的安全與管理控管。 - Copilot Studio
Copilot Studio 是端對端對話式 AI 平台,可用自然語言或圖形化介面建立多層邏輯的 Agents,並讓其藉由資料連接器、REST API、MCP 伺服器與代理程式流程採取動作可直接部署到 Microsoft 365(如 Teams、SharePoint 與 Copilot Chat),提供超過 1,500 個預先建置的連接器以擴展整合能力,並具備治理、分析與生命週期管理。
- Microsoft 365 Copilot
- UiPath
- Agent Builder
在 UiPath Studio/Studio Web 中可以透過 Agent Builder 建置、測試與部署可「思考、規劃、行動」的 Agent;可沿用預建範本、在真實流程中除錯與評測,並以評分(scoring)工具持續改善表現。 - Maestro
UiPath Maestro 是企業級的流程協調與營運中樞,定位在「管理整體流程與協作」,而非單一 Agent 管理。可統一設計、執行與最佳化跨 Agent/機器人/人員的端對端流程;支援以 BPMN/DMN 建模、例外處理與人機協作、效能監測與持續改進,將分散的自動化串成長流程以提升可靠度。
- Agent Builder
- Anthropic
- Claude Desktop/Computer Use
Claude Desktop 讓 Claude 接上常用應用程式或平台(如 Google 服務),並可配合 MCP 或 Computer Use 呼叫工具執行任務;其中 Computer Use 以 API/雲端沙盒建立虛擬桌面,讓模型能「看見」畫面、操控滑鼠與鍵盤,完成跨應用與跨檔案的長鏈辦公任務(目前屬公測與漸進強化階段)。
- Claude Desktop/Computer Use
- Google
- Agentspace
Agentspace 是針對企業及組織的客製化 AI Agent 平台,讓員工能夠充分利用 Google 的 AI 技術,包括 Gemini、Imagen 和 Veo 模型提供的多模態輔助,來理解及生成文字、圖像和影片。且無論這些資訊儲存在何處,都能用 Google Search 的品質搜尋最相關的資訊,並連接到最常用的第三方應用程式,打破資料來源之間的孤島。甚至根據公司獨特的資訊採取行動,成為企業的中心資訊來源。目前可先至 Google 官網登記或聯繫服務人員。
- Agentspace
- Salesforce
- Agentforce
Agentforce 是一個 AI 服務專員平台,具備必要的業務知識,用於協助員工提升客戶體驗。根據公司的知識性文章、CRM 資料、透過 Data Cloud 取得的外部資料、公開網站等資訊來源,Agenforce 服務專員能藉由 Atlas 推理引擎檢索、計畫及執行任務,並設置 Einstein Trust Layer 做安全防護,來定義服務專員能做和不能做的事,以達到全年無休地為員工或客戶提供專門協助。
- Agentforce
- GitHub Copilot
- Agent mode
GitHub Copilot 的 Agent mode 能夠自行迭代程式碼、識別錯誤並自動修復,除了執行使用者要求的任務外,還可以推斷並執行未指定的額外任務。其中一項自主 SWE Agent 先發專案 Project Padawan 更成為注目焦點,期許可與 SWE AI Agent 一起協作進行軟體開發。
- Agent mode
「AI Agent 將徹底改變企業的營運方式,使 AI 不僅是輔助工具,更能成為企業運行的核心驅動力。」-UiPath, AI and Automation Trends 2025
AI Agent 未來發展趨勢
機會與展望
過去兩年皆有許多趨勢報告提及 AI Agent,然而在 2025 年,AI Agent 即將由概念快速發展成實際應用,主要源自於兩項技術漸趨成熟:
1. LLM 開始具備自主推理能力
過去為了使 LLM(大型語言模型)生成精準的內容,使用者必須運用 CoT(Chain-of-Thought,思考鏈)等提示詞技術,引導模型逐步思考來激發推理能力。如今 OpenAI 推出 GPT-o3 、Google 推出 Gemini 2.0,許多主流 LLM 都能夠在回應中進行推理,而 AI Agent 正需要具備推理能力,才能夠理解使用者的意圖,並根據目標和條件,決定最佳的行動方案。
2. 配合 RAG 技術即時更新數據及資料庫
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檢索增強生成)是一種 AI 架構。傳統的 LLM 僅熟悉既有的訓練資訊,而無法有效因應日新月異的專業知識領域;RAG 則可讓 LLM 在不修改基礎模型本身的情況下,利用更多資料資源來改善生成式 AI 的品質。
RAG 藉由向量儲存建立向量資料庫,且可透過利用外部知識庫的補充資料,不斷地交叉比對以更正或刪除不正確的資訊,確保 LLM 能存取最可靠、最即時的資訊,進而協助生成式 AI 提供更及時、符合情境的答案,對企業或組織而言,無須重新訓練或微調,即可根據自己的資料自訂 LLM,以迅速、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部署量身打造的 LLM 應用。
3. MCP 及 A2A 協議制定加速 Agent 溝通
.MCP:面向「Agent × 工具/資料」的連接標準。
由 Anthropic 推動的開源協議,將應用(application)如何為 LLM 提供上下文(context)與工具存取標準化。Anthropic 官方文件中以「USB‑C」的比喻,以標準化的接口讓用戶、模型、工具串接在一起。MCP 採 server/client 架構,資料與工具可由 MCP server 暴露給 AI 應用(MCP client),以取代過去碎片化的一對一整合。這使 Agent 能以更簡單、可重用的方式接入多個系統,並在不同應用之間攜帶與共享所需的上下文。
.A2A:面向「Agent × Agent」的互通標準。
由 Google 發起並獲得多家產業夥伴支持,A2A 讓各個 Agent 能彼此通訊、在企業應用之上安全交換資訊並協調動作,強化跨廠商、跨框架、跨平台的協作能力。Microsoft 亦宣告支持並將其導入雲端產品,說明 A2A 能促成結構化的代理溝通(例如交換目標、管理狀態、呼叫動作與回傳結果),並在跨雲與組織邊界間維持可觀測性及安全性。
MCP 連接「資料/工具」,A2A 連接「Agent」,對企業而言,這代表更低的整合與維護成本、更快從 PoC 邁向生產級的多 Agent 工作流,擴張 AI Agent 覆蓋的任務範圍。
挑戰與限制
儘管全球頂尖企業皆表示 AI Agent 會是他們的投資方向,發展前景相當看好,但仍面臨一些疑慮與挑戰。根據多項報告對企業 IT 領導階層調查,資料安全、發展成本以及與現有系統的整合等將列為 AI 發展主要考量:
1. 安全性與合規性
由於 AI Agent 的特性是能夠自主決策並執行,因此確保其決策的安全性和準確性至關重要。而根據多項全球報告皆指出,決策者將 AI 的安全性與合規性視為重要考量,如資料安全與治理、隱私保護、網路安全與風險管理、道德倫理與法規遵循等。尤其在受高度監管的產業(如金融業、醫療業)中,資訊安全及法規遵循是最受關注的。
2. 可信度與可靠度
由於 AI Agent 的本質在於其自主性,因此必須經過嚴格的測試和驗證,以識別和解決潛在的偏見或錯誤。Wolters Kluwer 的全球資料分析和營運卓越團隊領導者 Abhishek Mittal 即表示,即使他們已在工作流程乃至決策中大量導入自動化,面對涉及重要交易與法規的任務時,依然需要由人類審查。因此人類的參與對於控制和管理 AI 驅動的自動化系統依然是至關重要的。
3. 前置難度與浮動成本
AI Agent 的複雜性,使其在整合過程中可能帶來巨大的挑戰。需要調度 AI 模型、自動化、企業資料庫及現有系統工具,並為其設置嚴謹的規則,以確保運行過程中準確且安全。而各個環節中,導入及協調的程度亦會在成本上反映出大幅落差,因此許多企業表示難以推測 AI Agent 的投資報酬率而對其卻步。
「數位員工」加入,企業如何為人才編排工作角色?
「主要的挑戰不會是技術問題,而是人本身的問題。」-McKinsey & Company, Seizing the agentic AI advantage
未來隨著技術趨於成熟並普及,AI Agent 將被視為「數位員工」,人的角色便不再是親自執行每一項任務的「執行者」,而是確保 Agent 依循清楚的規則與邊界,穩定、可預期地運作。
未來人才於組織中可分為三種定位(可由同一人在不同情境輪替,或依專案分工):
- 設計者:把「流程—知識—策略」說清楚並定標準。包含工作流程如何展開、需要哪些資料與知識、遇到不同情境的判斷原則與例外規則,同時建立共同語言與責任邊界,讓成果可被理解、維護及再現,確保 Agent 在穩固的體系下運行。
- 協調者:連接跨部門與多個 Agent 的工作,確保任務分配與先後順序一致。在高層目標與前線場景之間進行轉譯,讓進度、風險與依賴關係清楚可見,維持協作的節奏與共識,減少溝通落差。
- 把關者:聚焦品質與信任。定期檢視產出的合理性與一致性,確認過程可被追溯;蒐集客戶與使用者回饋,將發現整理為共同的參照,必要時提出調整方向或進行人工介入,以維持可預期的表現。
設計者提供規則與語言 → 協調者據以分工與對齊 → 把關者以事實與案例回饋,形成持續精進的循環。
Aiworks 觀點 – AI Agent 時代,企業與人才如何應對?
「我們正處於自主 AI Agent 發展的轉折點,這意味著企業若未積極投入 AI Agent 技術,將可能錯失未來的競爭優勢。」-IDC, 2024 Business Opportunity of AI
Aiworks 認為,AI Agent 的迅速發展與應用已然成為趨勢,為了迎戰 AI 為企業、人才及市場帶來的波動,不論是企業員工或是決策者都需要立即採取行動:
「除錯」成為 AI 及自動化人才必備技能
隨著 AI Agent 時代來臨,許多人擔憂 AI 的決策與執行能力是否會取代人類?然而根據對多家全球企業的訪談中可見,「人」在 AI 應用中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
人才在 AI Agent 運行過程中,必須具備識別錯誤、分析原因並即時調整的能力,以確保 AI 精準決策與正確執行。而要能即時「除錯」,必須熟悉生成式 AI 及自動化工具,以提升應用效率,並持續維護確保系統穩定運行。這不僅是擁抱 AI Agent 的關鍵技能,也為團隊及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。
▶︎ 參與 生成式 AI 自動化實務應用:效率與創造力提升,成為企業未來關鍵人才
Orchestration 在建立 AI Agent 時的重要性
UiPath 的 CEO Daniel Dines 表示:「沒有 Orchestration,就沒有 AI Agent。」
在部署 AI Agent 時,AI 模型、系統及資料庫等的整合相當重要。在整合的過程中,Orchestration(編排、協調)的作用就像一個交通指揮中心,確保 Agent 能夠順暢地與這些系統溝通,並有效地利用它們的功能。
Wesco Distribution 的全球智慧自動化卓越中心總監 Max Ioffe 則預期 RPA(機器人流程自動化)將在 AI Agent 部署中扮演重要角色,企業可以從在財務、網路安全或資料隱私方面風險較小的業務開始,嘗試進行流程自動化。
Orchestration 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更涉及到企業的整體戰略和組織文化。不僅止於 AI Agent,透過清晰的流程梳理和規範,Orchestration 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落地執行 AI 及自動化策略。
▶︎ 透過 打造高效團隊:流程健檢與自動化策略實作坊,發掘工作流程機會點
AI 不再只是呼聲與潮流,更是需要列入企業策略的重要考量
多項趨勢報告都指出,企業已開始確實衡量 AI 帶來的效益及投資報酬率,並計畫在 AI 應用中投入更多的資源。
IDC 的報告更標誌出「AI 領導者」(AI Leaders)的角色:AI 領導者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在 AI 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的企業,更重要的是,他們能夠將 AI 策略與企業的整體業務目標緊密結合,並透過不斷重塑業務模式來創造實際的商業價值。
另外,隨著 AI 的影響持續擴大和加強,企業和技術供應商應積極參與 AI 政策與法規的制定,以確保這些 AI 應用執行時,在道德倫理、資料安全與隱私等方面,提供客戶、企業及技術供應商保障。
提供 AI 自動化培訓,為 AI Agent 的時代做好萬全準備

-McKinsey & Company, Superagency in the workplace: Empowering people to unlock AI’s full potential
為了迎接 AI Agent,充分釋放 AI 的潛力,企業必須讓員工掌握使用 AI 的能力。然而在 McKinsey & Company 的報告中指出,雖然許多人才都已開始將 AI 應用在工作中,但多數員工卻認為企業缺乏正式培訓以支持 AI 落地應用,有 48% 的員工表示,若組織提供正式的 AI 培訓資源,更能提升將 AI 落地應用的意願。
透過提供 AI 自動化培訓或 AI 應用教學,企業可以幫助員工提前掌握與 AI Agent 協作的必備技能,從而實現人機協作,為 AI Agent 的時代做好萬全準備。
迎戰 AI Agent,立即掌握 AI 自動化思維
▼ 查看 Aiworks 的 AI 自動化培訓課程,深入探索企業智能轉型實踐 ▼
▼ 立即填寫《企業 AI 自動化成熟度評估表》問卷 ▼
獲得《生成式 AI Prompt 應用指南》 完整影音內容
想知道你的企業正處於哪個 AI 轉型階段嗎?立即檢測企業 AI 落地成熟度!
完成 Aiworks 獨家設計的《AI 自動化成熟度評估表》即可取得專屬診斷報告與進一步建議!
我們將於收到填答後將《生成式 AI Prompt 應用指南》影片觀看連結發送至您填寫的電子信箱,請確認您填寫可正常收發的電子信箱地址,並留意您的收件匣是否收到信件。
(若表單未正常顯示,請點擊此連結進入表單填寫頁面)
本問卷中所蒐集之個人資訊,僅供 Aiworks 作為內部分析及服務優化之用途,Aiworks 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,妥善保存及管理您的個人資訊,並嚴格禁止未經授權的第三方存取或使用,絕不會在未經您同意的情況下對外公開或分享。
填寫此問卷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上述條款。
填答送出後如對本問卷之使用條款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聯繫我們: [email protected]
FAQ 常見問答
Q1:AI Agent 與 ChatGPT 有什麼不同?
ChatGPT 屬於對話式 AI 工具,需用戶輸入提示詞 / 指令(prompt)以生成回應,且無法主動執行任務;AI Agent 則具備自主決策與執行能力。
Q2:企業該如何開始導入 AI Agent?
首先建立完善的資料庫 / 知識庫,梳理並整備現有工作流程,並從低風險業務流程(如內部知識管理與資訊查詢)開始試行,再逐步擴展至外部流程及決策支持。
Q3:AI Agent 會取代人類嗎?
現階段而言,AI Agent 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,例如資料安全、系統整合、實施成本、以及缺乏足夠的 AI 人才等。短期內更可能出現的場景是人機協同工作的新模式,透過 AI Agent 的高效能和自動化能力,處理重複性工作並獲取即時資訊和分析洞察,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。
參考資料
- Gartner,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25
- Google, Agents (White Paper)
- IDC, 2024 Business Opportunity of AI
- McKinsey & Company, Superagency in the workplace: Empowering people to unlock AI’s full potential
- Microsoft, AI agents — what they are, and how they’ll change the way we work
- Oracle NetSuite, Orchestration vs Automation: What’s the Difference?
- UiPath, 2025 Agentic AI Report
- UiPath, 2025 AI and Automation Trends
- UiPath, Getting started with agentic AI: Harnessing automation with intelligent agents
- McKinsey & Company, Seizing the agentic AI advantage
- Anthropic, Introducing the Model Context Protocol
- Model Context Protocol, Introduction
- Google, Announcing the Agent2Agent Protocol (A2A)
- Microsoft, Empowering multi-agent apps with the open Agent2Agent (A2A) protocol
- Aiworks, 2025 台灣企業 AI 推進實況與人才轉型報告
探索更多⋯⋯
.企業培訓真實回饋 ▶︎ 新聞媒體工作者如何與生成式 AI 協作?從內訓實例看應用場景與思維挑戰
.AI 自動化應用實例 ▶︎ 客製化 AI 助理使用指南:從金融案例認識更多應用可能性
.企業智能轉型案例 ▶︎ AI 人才轉型怎麼做?企業打造持續進化團隊的 4 大實戰策略(含台灣大哥大案例)
.AI 自動化學習資源 ▶︎ Make 自動化工具教學:介面操作、功能亮點與 Zapier、n8n 比較一次看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