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B2B 客戶開發裡,真正拖慢進度的常是「判斷」與「分工」。OpenAI Agent Builder 能把這些經驗性的判斷變成可重複的流程,讓任務自動交到對的人手上、輸出也更一致。本文將以實作案例說明,如何設定符合工作需求的 Agent,套用到流程中,讓 BD 團隊能更快、更穩地推進合作專案。
文章大綱
- 業務流程的常見「卡關點」
- Agent Builder 是什麼?
- .實作案例:業務開發應用場景
- 客戶前置情蒐 DD
- 提供溝通分析與行動建議的 AI 教練
- 「判斷分流 AI」如何把 a / b 接起來
- 如何設定適合自己需求的 Agent?
- 常見問題(FAQ)
- 結語:把 BD 的 AI 夥伴變成判斷高手
一、業務流程的常見「卡關點」
多數團隊在業務開發與客戶互動上,常見的卡關點有:
- 會前資訊零散、準備過慢:臨會前才找資料、公司與與會者背景不清,價值主張無法對齊。
- 客戶端決策者不明確,合作難以推進:不清楚真正的決策者與把關者,討論容易繞圈。
- 提案後進度停滯:對方說要回去討論就沒下文,商機卡在某節點。
- 商務價值與技術細節不同步:說服了客戶端的業務,但 IT / 資安顧慮未被處理。
這些問題的共通點,在於缺乏一個「能即時判斷並把任務交給對的人」的機制。本篇文章將分享如何使用 Agent Builder,幫助業務在會議前更有效率且準確地完成情報資蒐,並且由「AI 顧問」提供新切角,深入分析需求,突破與客戶溝通的卡關點,維護長期關係。
二、Agent Builder 是什麼?
Agent Builder 是 OpenAI 在平台上提供的視覺化編排工具,讓你不用寫程式就能把一個「會思考、會用工具的 Agent」組起來:從範本開始、用節點把「指令(instructions)→ 工具(如 Web Search、Code Interpreter、Function/Tool Calling)→ 條件判斷/分流 → 輸出」串成流程,右側可即時預覽與測試,確認輸出格式與決策規則是否如預期。完成後可直接在平台上使用,或匯出成程式碼交給工程團隊,改用 Responses API/Agents SDK 部署到產品情境中(例如串接 CRM、行事曆、電子郵件與自家 API)。
實務上,建議先以「最小可行流程」起步:寫清楚角色與限制、規定輸出結構(如固定欄位或 JSON)、只啟用必要工具與知識庫,並在 Builder 裡用多組真實案例驗證分流邏輯與容錯機制;確認穩定後,再將流程匯出,整合到前端介面或後端排程。這種「先在 Builder 驗證、再用 API 擴充」的做法,兼顧上線速度與工程彈性,也方便後續版本控管與監測(logs/評估基準)。
接下來,我們將分享以 OpenAI Agent Builder 建立的流程案例,從應用在業務開發場景中的任務出發,帶你探索工作中 AI 應用的更多可能。
三、實作案例:業務開發應用場景

以下為 Aiworks 團隊夥伴分享的實作案例,分別針對不同的 AI 助手進行指令設定,包括其任務、角色情境、任務目標、輸入與輸出資訊的格式與需求等,示範如何把「判斷分流 AI」導入 BD 工作中:
a. 客戶前置情蒐 DD(助手 B:會前準備情報分析師)
任務目標:熟悉 Aiworks 的公司背景、願景、服務內容與核心理念,能在準備會議時快速整理「客戶公司/與會者背景」,產出策略與話術,讓輸出結果可直接被帶到會議中使用。
輸出需求:
- Pre-call 追問清單:決策人/預算週期/現行流程與痛點/既有工具/導入時程。
- 客戶背景摘要:產業、近一年新聞、競品情況、可能挑戰。
- 與會者檔案:角色影響力、履歷重點、近期動態、立場、溝通建議。
- 會議方針與話術:目標與假設、必問三題、下一步(指標、風險降低、資料需求、試點範圍與時程)。
輸入示範:「下週我們要與某製造業 OOOO 團隊開會,幫我準備背景與問題清單。」
輸出示範(節錄):
- 客戶背景摘要:近兩年導入 HR 資料庫,招募自動化初期……
- 服務對齊建議:導入 AI 賦能培訓課程 先建基礎,再評估 Power Automate 對請假與加班流程的自動化。
- 話術:
- 開場:「我們提供的服務將聚焦兩件事:把貴公司既有 HR 資料轉成可用的洞察、把重複流程自動化,讓 HR 有時間深入策略工作。」
- 必問三題:決策流程、現行工具、導入成效指標(KPI)
- 下一步:安排 2 週 PoC,驗證兩個流程的處理時間與錯誤率改善。
b. 提供溝通分析與行動建議的「AI 顧問」(助手 A:銷售困境解決顧問)
任務目標:直接診斷卡關原因,提出可立即執行的下一步,並且補充風險與避險建議。
輸出需求:
- 問題診斷:一句話指出卡關核心。
- 下一步建議(2–3 條):具體到話術或任務。
- 風險提醒:可能障礙與替代路徑。
示例輸入:「上次提案後對方兩週未回,我只知道他們內部要跟 IT 討論。」
示例輸出(節錄):
- 問題診斷:決策流程不明+商務價值未被轉述到 IT。
- 下一步建議:
- 發一封 轉述Email(含商務目標、IT 預期工時與資安重點),要求 cc IT 主管。
- 提供 30 分鐘 技術釐清會議 三個時段,附 POC 邊界與成功定義。
- 風險提醒:若兩個工作日仍未確認時段,改由業務主管對接對方部門主管確認決策節點。
c. 「判斷分流 AI」如何把 a / b 接起來
- Agent Name:判斷分流 AI
- 角色指令:B2B 銷售助理的「推薦系統」,負責判斷使用者需求並推薦最合適的助手。如果有過對話紀錄,則依照之前的判斷。
- 兩位助手分別負責:
- 助手 A:銷售困境解決顧問 —處理「卡關、不回、停滯、突破策略」。
- 助手 B:會前準備情報分析師 —處理「會議、拜訪、準備、背景研究」。
👉 Demo 影片:Aiworks-agent-builder-demo2.mp4
四、如何建立適合自己需求的 Agent?
快速設定入口:登入 OpenAI 平台 → 左側 Agents / Agent Builder 建立 Agent(或用 Responses API/Agents SDK 程式化設定)。先用 Builder 驗證「判斷分流+兩位助手」流程,確認輸出格式與決策規則,再視需要匯出程式碼接進 CRM/Email/行事曆。
a. 為你的 Agent 想像一個角色情境
參考助手A(銷售困境解決顧問)的人設寫法,想像他應該要有怎樣的專長、任務、個人特質?這能讓 Agent 的建議更貼近品牌語氣與實戰需求:
- 標註其專長領域(例:B2B/Complex Sales)
- 說明任務(例:分析卡關情境並提出下一步)
- 設定個人特質與溝通風格(例:專業、溫暖、非咄咄逼人)
b. 清楚設定輸出時要包含的細節
在啟動 Agent 前明確告知要收集與產出的資訊欄位,例如:
- 公司與產品/服務
- 客戶背景
- 互動歷程
- 卡關的具體情況
流程設計小提醒:將不同任務(情蒐、溝通建議、格式彙整)拆成多個 Agent,並透過 If/Else 與「互相推薦」組合結果,能避免讀取干擾、提升穩定性。
此外,可事先設定好規則,讓 AI 回應的輸出資訊更加貼近想要的結果,例如:
- 指令要禁止重問已知公司背景(節省時間)。
- 若資訊不足,只問與會議或卡關直接相關的 2–3 題。
- 對每個建議附上「成功條件與評估點」。
五、常見問題(FAQ)
Q1:Agent Builder 是什麼?跟一般聊天機有什麼不同?
A:Agent Builder 是 OpenAI 的視覺化編排工具,不用寫程式就能把「指令 → 工具 → 條件判斷/分流 → 輸出」串成可重複執行的流程。一般聊天機多是單輪回覆;Agent Builder 讓你做出會用工具、會做事的 Agent。
Q2:需要工程背景嗎?要會寫程式才行嗎?
A:不必。營運或業務同仁可先在 Builder 裡完成原型與測試;之後若要接進自家系統(如 CRM、行事曆、電子郵件),再交由工程用 Agents SDK/Responses API 串接即可。
Q3:完成 Agent Builder 設定之後,要怎麼與產品或流程串接?
A:當流程穩定後,可匯出程式碼;由工程團隊使用 Agents SDK 串接 CRM、行事曆與電子郵件,或用 ChatKit 直接嵌入前端對話介面。內部自動化則可再串接排程與紀錄檢視功能。
結語:把 BD 的 AI 夥伴變成判斷高手
透過 Agent Builder,BD 團隊可以把「角色指令 → 工具 → 條件判斷/分流 → 輸出範本」一次編排清楚,會前準備標準化:固定的情蒐清單與摘要格式,關鍵欄位(高層摘要、追問清單、下一步)一鍵產出,常見情境可在 10 分鐘內完成準備。將最佳話術、提問清單與成效指標寫進輸出範本,版本控管與紀錄檢視就能追蹤每次改動帶來的影響,團隊新進人員照著範本與節點說明就能快速上手,整體品質也更一致。無需程式背景,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 AI 夥伴,Agent Builder 讓「好做法」變成「可重複的流程」,引領工作者把 AI 真正帶入日常。
✱ 以上內容均依 Aiworks 團隊實際經驗整理撰寫
探索更多⋯⋯
.AI 自動化學習資源 ▶︎ 生成式 AI 工具全攻略:5 大平台功能實測、訂閱方案與使用場景完整比較
.AI 自動化學習資源 ▶︎ ChatGPT agent 實測:AI Agent 功能與日常辦公應用